手足口综合征及其预防
手足口也被称为“手口足综合征”,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急性发热出疹性传染病。
大多数患者症状较轻微,以手、足、口腔等部位的皮疹、疱疹和全身发热为主要特征;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、脑炎、急性弛缓性麻痹、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;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,可发生死亡。
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,我国各地全年均有发生,每年10万人中约有37-205人发病,10万病人中约有6-51人病死于该病。
患儿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,手足口病的隐性感染率高(成年人感染后几乎无临床症状)。在湿、热的环境下此类肠道病毒更容易繁殖、生存,并可以通过感染者的排泄物、鼻咽分泌物、唾液和疱疹液等广泛传播。
手足口病重要的传播方式是密切接触,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、洗漱用品、贴身用物、玩具、食具以及床上用品等都可引起感染;呼吸道飞沫传播、饮用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用污染的食物亦可感染。
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,5岁以下儿童尤为易感。
手足口病分布广泛,无明显地区性。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一年四季均可见发病,在温带地区以夏秋两季为多见。
我国近年来的疫情报告资料显示,每年7月北方地区手足口病发病数达最高;而在南方地区,手足口病发病有两个高峰:每年5月和9~10月。
根据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,把手足口病分为三种类型:
手足口病普通型:一般是处于出疹期的患者,病情较轻,绝大多数在此期痊愈。
手足口病重型:处于神经系统受累期的患者,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,大多数可痊愈。
手足口病危重型:此型分为两个阶段,处于心肺功能衰竭前期的患者,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,持续时间仅为数小时,及时识别并正确治疗,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;当发展至心、肺、脑功能衰竭期时,病死率极高。
手足口病的病因是肠道病毒感染,病毒通过消化道或呼吸道侵入机体引起疾病的发生发展。
手足口病潜伏期多为2-10天,平均3-5天。在发病早期,患者常表现为疲倦、有低热、身体不适、腹痛等前驱症状,一般7-10天,预后良好;少数病例,特别是EV71感染病例,可出现脑膜炎、脑等,可致死亡或留有后遗症。
预防措施:
1.勤洗手、讲卫生。
2.勤通风,流行期间避免去人群聚集、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。
3.接种EV71型手足口疫苗。
4.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。
详询:灵宝市第三人民医院免疫规划科
电话:0398-8851686